物质分离提纯方法总结

2022年11月27日 14:51:25 80阅读 0评论

分离提纯是指将混合物中的杂质分离出来以此提高其纯度。分离提纯作为一种重要的化学方法,为大家分享了物质分离提纯方法,一起来看看吧!

物质分离提纯方法总结

一、结晶和重结晶

溶质从溶液中析出的过程(即晶体在溶液中形成的过程)称为结晶。而重结晶是指将晶体溶于溶剂(或熔融)以后,又重新从溶液(打卡是什么意思?签到,打卡原指上班考勤签到,在网络中传播后,衍生意思为看过留名,就相当于签到的意思一样,好像是一个日常的行为,表示自己知道了、看过了、今天来过了,对自己的行为做出记录。)(或熔体)中结晶的过程,又称再结晶。

重结晶主要针对固态晶体物质的分离提纯,效果与溶剂选择大有关系。溶剂最好满足以下任一条件:

(1)、对主要化合物是可溶性的,对杂质是微溶或不溶的溶剂。滤去杂质后,将溶液浓缩、冷却结晶,即得较纯的物质。

(2)、物质的溶解度在该溶剂中受温度影响较为显著。

中学阶段最常见的实例是kno3和nacl的混合物。对于该混合物的分离,主要是利用它们在同一种溶剂中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差别很大。则可在较高温度下将混合物溶液蒸发、浓缩,首先析出的是溶解度升高不大的nacl晶体,除去nacl以后的母液再浓缩和冷却后,可得较纯kno3。另一个实际例子就是选修5第一章提到的苯甲酸的重结晶实验。重结晶往往需要进行多次,才能获得较好的纯化效果。

二、蒸馏法

蒸馏是利用混合液体或液-固体系中各组分沸点不同,使低沸点组分蒸发,再冷凝以分离整个组分的操作过程,是蒸发和冷凝两种单元操作的联合。与其它的分离手段,它的优点在于不需使用系统组分以外的其它溶剂,从而保证不会引入新的杂质。蒸馏是分离和提纯液态化合物常用的方法之一,是重要的基本操作。但蒸馏主要针对组分沸点相差大于30℃以上时,才有理想的分离效果。对于组分沸点相差不大的混合体系则采用分馏。而分馏装置由于要使用分馏柱,高中并不常见,故高中实际教学中很少提及。一个变通的思路,是“固定组分蒸馏法”。比如,乙醇-水混合物,单纯用蒸馏分离效果很不理想,可以先加入生石灰与水反应,将水“固定”住,然后蒸馏,可以得到较纯的乙醇。

三、萃取法

萃取是利用溶质在互不相溶的溶剂里溶解度的不同,用一种溶剂把溶质从另一溶剂所组成的溶液里提取出来的操作方法。萃取分离物质时,必须用分液漏斗。萃取的关键是找到一个合适的萃取剂,被萃取的物质在两个溶剂中的溶解度差距越大,则萃取的效果就越好。萃取法在化工制药等领域属于常用手段,但高中阶段常见的`是利用有机溶剂萃取水溶液中的物质,比如利用ccl4萃取碘水中的碘。萃取完得到的ccl4-i2混合体系,可以采用蒸馏的方法进行分离,从而得到较纯的碘单质。

四、升华法

某些物质固态时就有较高的蒸气压,因此受热后不经熔化就可直接变为蒸气,冷凝时又变成固态的现象称为升华。常见可升华物质有i2、干冰、水杨酸、苯甲酸、樟脑等。生活中的例子有:冬天冰冻的衣服变干、白炽灯用久了灯内的钨丝变细、用干冰制舞台上的雾、用干冰制雨衣箱中的樟脑丸变等。用于物质的分离提纯的实例在高中阶段更是很少,基本都集中在i2混合物上。而在化工生产中还存在真空升华、低温升华等特殊升华方法,用以提纯高纯度的物质,如镁和钐、三氯化钛、苯甲酸、糖精等。

升华本质属于物理变化。nh4cl存在类似“升华”的现象,但其机理与一般的升华不同。加热时,由于氯化铵分解成气态的氨和氯化氢而气化,冷却时又重新结合成氯化铵而沉积下来,表观现象与升华一样,但其实质存在化学变化过程。因此,nh4cl和i2混合物不能利用升华方法进行分离。

五、溶解过滤法

利用各组分物质在特定溶剂中的溶解性,采用过滤手段将不溶物和易溶物组分进行分离的方法。过滤是中学阶段最常用的分离方法,也是最简单的一种分离手段。寻找合适的溶剂依然是主要的问题。对于各组分对水存在溶或者难溶的情况,则直接用水做溶剂然后过滤。比如,分离agcl和nacl混合物,则采用水溶解然后过滤即可。而对于混有铝粉杂质的铁粉混合物,则要溶解在过量的naoh溶液里再过滤分离。

六、吸收法

对于气态物质中混有其他杂质性气体,通常利用吸收法予以分离提纯。吸收法在高中阶段主要应用于实验方案的设计。根据杂质气体的特点,可以采用液态的洗气装置或者固态吸收装置予以吸收净化。主要问题在于根据气体组成找到合适的吸收剂,比如cl2(hcl),采用饱和食盐水;co2(so2),采用nahco3溶液;co2(co),通过热的cuo净化;n2(o2),将混合气体通过铜网吸收o2

以上就是文章“物质分离提纯方法总结”全部内容,如需学习更多电脑、手机使用经验方法教程、软件使用知识请在本站搜索,科普知识网专注于普及各类生活小常识、冷知识、等生活中常用的操作经验;如果本篇文章对您有帮助,请不吝支持本站。

本文链接:http://puzhishi.com/jingyan/94997.html

1.免责声明:本文编辑科普网——文章若无特殊说明,均属本站原创,若转载文章请注明网址。

2.本站除部分作品系原创外,其余均来自网络或其它渠道,本站保留其原作者的著作权!如有侵权,请与站长联系!

发表评论

快捷回复: 表情:
评论列表 (暂无评论,80人围观)

还没有评论,来说两句吧...

目录[+]